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包等见于史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
蒙古包的基本结构以架木、苫毡、鬃绳组成:
架木结构有:陶脑——圆拱形天窗;乌尼——连接陶脑和哈那的辐射状细木杆;哈那——支撑蒙古包的网状围墙;乌德——蒙古包门。蒙古包的架木不用任何铁件。
苫毡:由盖毡、顶毡、围毡、外罩、毡门头等组成。覆盖陶脑的方形活动盖毡,称作“乌日和”,拉开时通风采光,遮蔽时挡风避雨。
鬃绳:包括捆绳、围绳、压绳、坠绳等,用来连结、围捆、加固蒙古包的木架和苫毡。
蒙古包呈圆形,具有抗风抗震、冬暖夏凉、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轻捷便携的优点,适合北方恶劣气候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营造技艺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等工序于一体,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造型独特,工艺精良,体现了蒙古族高超的技能和智慧。
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苇莲蒙古包产生于18世纪。1732年,陈巴尔虎人驻守呼伦贝尔,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柳条杆及湖边生长的芦苇,搭制了夏天住的蒙古包,蒙古语称“胡鲁森格日”,即苇莲蒙古包。
苇莲蒙古包的包架一般用柳树制作,包括陶脑、乌尼杆、哈那。包顶盖是细柳条和芦苇用手工钉串而成。
苇莲蒙古包外形美观,制作工艺精湛,是巴尔虎蒙古人传统手工技艺的杰作,在巴尔虎蒙古人的居住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蒙古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理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巴尔虎地区的苇莲蒙古包日渐减少,一些苇莲蒙古包制作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抢救、保护苇莲蒙古包制作技艺十分紧迫。
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苇莲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