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名录

二人台(西路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分享到:

1.jpg

2.jpg

3.jpg


  东路二人台(图4-6)

  “东路二人台”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并加入太仆寺旗方言,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

  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性,曲调悠扬高亢,如行云流水,舞蹈淳朴粗犷,节奏明快,具有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幽默诙谐、朴实健美等艺术特色,剧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始终与坝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路二人台”在太仆寺旗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1980年4月太仆寺旗文化馆组建业余“二人台歌剧团”,组织文艺爱好者,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为主,进行节目创作。1985年,正式定名为太仆寺旗个体二人台剧团。1986年,创作的二人台小戏《提亲》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业余歌舞小戏录像比赛中分别获创作奖和表演奖。1999年,全团有28名东路二人台演职人员。

  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它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方式,在历史传承上,在艺术“走唱”类实属稀有,它是坝上游牧文化、蒙汉文化、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见证。因此,对抢救、挖掘、保护“东路二人台”戏剧,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艺术史,乃至对世界戏剧史的丰富和完善,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jpg

1.jpg

2.jpg

" type="hidden"/>
申报地区:磴口县文体广电局、太仆寺旗文化馆
编号:NMⅣ-5
类别:传统戏剧
批次:2015(第五批)
级别:自治区级

  西路二人台(图1-3)

  西路二人台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从而逐渐发展盛行在河套平原上,其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

  西路二人台音乐由山西、陕西民歌,码头调、江淮调、佛教曲牌音乐、鼓吹音乐、晋剧曲牌、蒙古族民歌等。同时,又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秧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各自分为亮调、慢板、快三眼、流水板及快板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西路二人台常用调为(1=F)、(1=C )调、降B调 、降E调常把旋律翻高八度演唱,“低打高唱”以此形成特点。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

  二人台(西路)是河套地区文艺舞台上的一朵奇葩,这种由蒙汉民族融合的曲种,吸收了山西民间歌舞,形成二人对唱、边唱边舞,简便而明快,打个场子就能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河套人民的喜爱。其剧情朴实易懂,语言精炼、诙谐幽默,曲调优美,是河套民间的文化大餐。在当今流行歌曲等的冲击下,二人台(西路)做为河套民间优秀曲种,农耕文明时期产生的特殊艺术,应该把它保留下去。

1.jpg

2.jpg

3.jpg


  东路二人台(图4-6)

  “东路二人台”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并加入太仆寺旗方言,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

  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性,曲调悠扬高亢,如行云流水,舞蹈淳朴粗犷,节奏明快,具有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幽默诙谐、朴实健美等艺术特色,剧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始终与坝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路二人台”在太仆寺旗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1980年4月太仆寺旗文化馆组建业余“二人台歌剧团”,组织文艺爱好者,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为主,进行节目创作。1985年,正式定名为太仆寺旗个体二人台剧团。1986年,创作的二人台小戏《提亲》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业余歌舞小戏录像比赛中分别获创作奖和表演奖。1999年,全团有28名东路二人台演职人员。

  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它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方式,在历史传承上,在艺术“走唱”类实属稀有,它是坝上游牧文化、蒙汉文化、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见证。因此,对抢救、挖掘、保护“东路二人台”戏剧,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艺术史,乃至对世界戏剧史的丰富和完善,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jpg

1.jpg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