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楞制作技艺 (俄罗斯族木刻楞营造技艺)





我国的俄罗斯族,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地区生活已有百余年历史。受环境影响,他们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2013年,该项目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
木刻楞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是用原木刻槽叠摞而成的木制房屋。其建造方法为,先准备好所用原木,去皮晾干,起地基,然后搭建框架。木刻楞框架的搭建也颇为讲究,原木两端长宽结合部即墙角,要锯出与木端宽度(直径)相等的牙铆相互咬住,再打上楔子。上层原木下要凿一条浅槽,中间再夹上毛蒿,这样保温效果更好。根据原木的粗细和室内所需高度,一般要垒15—18层。选定吉日准备上梁,梁上加做“人”字形房架,架上铺灯笼板,房梁上还要铺设天棚。房屋框架等完工后,再糊上大泥刷上白灰,在朝南的门窗、屋檐上雕刻装饰图案,在地板上涂橘黄色彩漆,一栋木刻楞房屋就建成了。
俄罗斯族木刻楞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具有立体彩塑感,结实抗震,冬暖夏凉,是集欣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建筑,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有着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