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土尔扈特民歌、布里亚特民歌、杭哈民歌、巴尔虎陶伊格歌、扎赉特民歌)





扎赉特民歌(图一、二)
扎赉特民歌除了流传已久的狩猎歌曲和短小质朴的民歌外,人们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出大量的草原牧歌,成为扎赉特民歌的主体。
扎赉特短调民歌,曲调比长调短小,节奏较工整。其音乐特点是曲调简洁,音域适中,装饰音较长,旋律起伏不大,以上下句构成的乐调居多,但也有3句、4句、5句及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结构复杂的乐调。歌词多以4句为一段,多采用分节歌形成式,在不同韵步上反复叠唱,节奏明快而规范,多为单一节拍。
从题材划分有牧歌、叙事民歌、爱情歌曲、祝酒歌、思念歌、颂歌、儿歌、寓言体民歌、宗教歌曲、新民歌10种。
扎赉特旗位于兴安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右岸,地属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接黑龙江省龙江县,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吉林省镇赉县交界,西连科尔沁右翼前旗,北与呼伦贝尔市所辖的扎兰屯市毗邻。地处北纬46°04’—47°21’。东经120°17’—123°38’。
清光绪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长篇叙事民歌,内容、形式达到高度统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扎赉特草原拾垦、官垦放荒后,由纯牧业经济逐步转变为半农半牧经济。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扎赉特民歌中出现了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并存同进的格局。其中,短调民歌发展快,数量多。
相对短调民歌而言,2009年,扎赉特长调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扎赉特民歌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地蒙古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简直包罗万象,成为人生的百科全书。除了具有审美价值之外,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为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当地有着重要影响。
杭哈民歌(图三、四)
富饶的杭哈,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南部的黄河北岸,阴山南麓下,东起乌拉山镇,西至阿贵庙的河套平原。过去,杭哈地区属于伊克召盟达拉特、杭锦两个旗管辖,解放之后归巴彦淖尔盟。因此,从源头上看,杭哈文化属于鄂尔多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鄂尔多斯民歌发展有500多年的历史,而杭哈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与乌拉特文化相融产生了独特文化形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与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宫廷宴歌”,这种歌曲在鄂尔多斯地区叫“古如歌”(宫廷歌曲),就是在国宴上唱的歌曲。总体上看,这些歌曲歌词古老,曲调绵长,内容多以赞颂成吉思汗的功德,赞颂成吉思汗战将巴特尔们的功绩,赞颂各级官员的英明,也有赞颂高僧的内容。按民间的习惯,只能在重大礼仪上群体性演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仪式歌曲。另一种就是民间产生的音乐形式——红火歌曲,民间称为“岗纲道(花歌),主要为短调形态,以情歌为主。与古如道庄重典雅的风格相比,岗纲道的形式不拘一格,风格轻松活泼,颇有生活气息,且在杭哈岗纲道中有大量鄂尔多斯、乌拉特各部短调民歌的掺杂。杭哈蒙古人一方面在保持传统音乐的同时注入新的成分,使杭哈蒙古族音乐文化呈现出融鄂尔多斯、乌拉特两大部落文化为一体,集古老与新元素为一身的,具有鲜明部落和地区特色的音乐文化形式。
杭哈民歌的产生与乌拉特地区文化相融,其曲目、内容、音乐、形式、形态、风格以及民俗功能、符号意义等深受乌拉特音乐方式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岗纲道承继杭哈民歌这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繁荣富庶的杭哈地区,塑造杭哈形象,弘扬杭哈精神,让杭哈大步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杭哈民歌文化,发掘杭哈文化资源,对于华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对于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巴尔虎陶伊格歌(图五、六)
陈巴尔虎人是有悠久历史传奇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几百年来,陈巴尔虎人游牧于贝加尔湖至大兴安岭北部丰沃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漫长的牧业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十分丰厚的游牧文化。陈巴尔虎陶伊格歌便是其中一例。陶伊格歌蒙古语,意为通过歌唱引导遭遗弃的仔畜重新获得母畜的认领和哺育。
虽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但对于北方牧区来说是畜群生产正遇狂风肆虐、风雨交加的艰辛季节。经过严冬的畜群膘肥严重下降,因此母畜遗弃仔畜的现象常有发生,为抗灾保育,在想方设法促使母畜认养仔畜的过程中,牧人们自然哼唱逐渐形成了陈巴尔虎陶伊格歌。并在岁月的车轮中,经聪明才智的牧人们口口传唱词曲更加丰沛完善 勤劳朴实的陈巴尔虎人用敏慧的才学奉献于劳动的陶伊格歌展现了陈巴尔虎人爱护和饲养牲畜的技巧,作为包涵人、畜、自然和谐的哲学原理文艺具有非常深厚的科学研究价值。
现如今,在牧业生产过程中,必要时会利陶伊格歌的人少之又少,不详解规律,对弃仔母畜进行捆绑强行殴打哺乳的现象屡见不鲜。